
韓國隊田志希對戰日本隊伊藤美誠:接發球搶拉后的變奏進攻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東京奧運會女單比賽伊藤美誠對陣田志希的比賽,作為彼時日本女隊和韓國女隊的頭號主力,兩人的較量頗具看點。田志希使用的是左手橫板兩面反膠打法,在技戰術風格上,她不像伊藤美誠表現得那么兇悍,前三板的套路變化也不如對手豐富,但憑借扎實的基本功底,田志希在上旋對抗的環節上并不落于下風。即便對方反手使用的是顆粒膠皮,田志希也敢于主動對抗。本組回合中,她就通過準確判斷在接發球輪直接
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東京奧運會女單比賽伊藤美誠對陣田志希的比賽,作為彼時日本女隊和韓國女隊的頭號主力,兩人的較量頗具看點。田志希使用的是左手橫板兩面反膠打法,在技戰術風格上,她不像伊藤美誠表現得那么兇悍,前三板的套路變化也不如對手豐富,但憑借扎實的基本功底,田志希在上旋對抗的環節上并不落于下風。即便對方反手使用的是顆粒膠皮,田志希也敢于主動對抗。本組回合中,她就通過準確判斷在接發球輪直接
上篇和大家分享了樊振東戰術:如何克制對方的接發球擰拉,下面和大家一起看看樊振東對戰王楚欽的比賽中,如何在臺內破壞對方的搶攻意圖和如何在進攻時打出一擊致命的效果呢? 如何在臺內破壞對方的搶攻意圖:大膽使用以短對短的對抗,在近臺形成反控制樊振東的平轉發球雖然能夠有效抑制王楚欽的反手擰拉,但由于旋轉單一、突然性差,會讓對方在搓、擺以及落點的選擇上有很大的變化空間,這也是這種球給發球
樊振東在實戰中一向以擊球質量見長,素有“暴力熊貓”之稱,不過隨著比賽經驗的不斷豐富,他也在朝著越來越全面的方向發展。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樊振東主打的不是質量,而是控制和變化。 首先,他在關鍵分的發球輪使用了轉不轉的戰術變化,為整個回合的走向奠定了基調。隨后,他面對王楚欽出色的接發球及時應變,采用軟控球的墊短技術,成功打亂了對方的銜接套路。最終,他憑借墊短創造出的絕佳機會,通過一板出其不意
作為“少數”左手選手,左手持拍的運動員在實戰中常被冠以一些“先天優勢”。這種優勢不是說他們運用戰術的能力和使用技術的質量天生高于右手運動員,而是由于對戰幾率小,右手選手在與其交戰時要進行更多地戰術準備,尤其在擊球線路方面要更加注意。 今天為大家帶來左手運動員:林昀儒的二四板銜接套路。主要針對左手運動員在接發球輪面對右手選手發到正手位的球時,直接展開搶攻并主動相持的套路,整體跟進表
擺短時如何不給對手留機會? 要訣:搶來球的上升期,動作柔和一些 擺短是一項講究瞬間借力借旋轉的技術,如果要想把球擺得滴水不漏,那么一定要對來球的旋轉和落點有非常精準地預判,不能為了擺而擺。和搓球有所不同的是,擺短更需要搶來球的上升期,擊球時間不能晚,否則很容易吃來球的旋轉,而且也不好控制出球的力道和線路。 此外,擺短前的步法一定要充分探進臺內,動作節奏要柔和一些,不能
青少年反手接發球到底是擰好還是搓好? 要訣:青少年階段,搓球的實戰價值更高 這個問題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擰和搓是兩種不同的技術,沒有規定說什么情況下就只能用搓或只能用擰,一切要由實際球情來決定。當今乒壇,反手擰拉并不是什么新鮮技術,很多青少年在訓練時都已經接觸并掌握了,但不得不說的是,在青少年階段,搓球要比擰拉重要得多。 首先搓球適用的球情更廣,動作難度更低,銜接壓力
直板打法,如何讓反手攻球更穩定? 要訣:調整握板方式,擊球時不要亂甩直板打法,如果存在這個問題,一般最大的問題在于擊球時球板總是晃,感覺像沒握住一樣,這樣會導致板形朝向不穩,擊球部位和出球方向都無法固定,所以穩定性相對較差。 建議以后在改進的過程中,先從握板開始調整,拇指和食指掐得開一些,后三指要充分地頂住球板,起到足夠的支撐作用。練習反手攻球時,身體要面向球臺,不
拉即將出臺的球怎么才能不磕手? 要訣:抓來球彈起的最高點,下盤多發力 一般而言,很多球友在拉即將出臺球時磕到手,主要是因為判斷得不夠清楚,擊球動作很倉促,想拉又來不及拉,慌亂之下為了制造過網弧線,就使得動作不夠保險。一旦判斷球要出臺的時候,我們要盡量縮短球板與球之間的距離,沒必要把手拉得很大,最關鍵的是一定要抓住拉球彈起的最高點。 發力時多運用蹬地轉腰的力量,帶動前臂
如何用反手生膠打出威脅? 要訣:不要站在原地等球,要動起來找擊球點 無論反手用什么膠皮,準備進攻時都要積極主動地去找擊球點,如果多半是等在原地,有時候用身體往前撅著找,有時候單純伸手往前夠著找,這樣即便能碰到球,也不會把身體的爆發力傳遞到球上,進攻自然也就沒什么質量。久而久之,還會形成被球“頂住”的習慣,迫使自己每次都要把身體架起來,影響穩定性,更影響命中率。建議在改進時,
如何增加挑打的突然性? 要訣:減小動作幅度,縮短做功距離 挑打主要適用于臺內進攻,擊球前最需要做的就是把腳步上到位,穩定支撐身體重心。其次,觸球前的手位不能拿得太高,板形也不需要太壓,那樣都會增加擊球下網的風險。最關鍵的是,挑打最好抓住來球彈起的上升期,因此球板和球之間的距離不宜拉得過大,大動作不僅容易錯過最佳時機,而且還會讓動作變得不穩定。如果因為做功距離太長導致
搓球很容易冒高是為什么? 要訣:觸球時往前下方發力,練習別怕下網搓球是乒乓球技術中很“吃功夫”的一項,雖然它在高水平運動員的比賽中出鏡率并不高,但誰也不能否認它的重要性,每名運動員也不可能不練習它。尤其在青少年打基礎的階段,對搓球要格外重視,它在比賽中能夠幫助小選手解決很多實際問題。 如果從動作考慮來說,一半搓球冒高主要是因為動作“轉向”了,或者叫“變形”了,也就是搓的動作做到一半
乒乓球長膠打法在比賽的觀賞性非常不錯,但因為長膠對反膠比賽對于才虧,國際乒聯已經禁止長膠。但很多球友對乒乓球長膠打法的一樣熱衷,下面來說乒乓球長膠打法具體攻球的幾種類型: 乒乓球長膠打法的攻上旋球對方來球如果是上旋球,只要不是太沖,都是很好攻的。如果太過前沖便要看您自己的能力了,都可以攻回去,但問題您有沒有時間及反應去完成不面的動作。攻上旋時: 最好在球的高點期,發力向前,出球瞬
如何找到反手擰拉的感覺? 要訣:肘部向外支出去,摩擦球體側面 反手擰拉作為當下乒壇非常流行的一種臺內技術,尤其在青少年的訓練過程中是完全可以融入的。不過在加這項技術前,運動員要充分夯實基本功底,保證扎實的擊球手感和能力,因為擰拉是一項非常需要爆發力和空間感的技術,看著就那一下,但實操的難度并不低。 單就動作而言,擰拉的要點是肘部要向外支出去,手腕充分內旋。如果肘部
如何解決下旋球總是拉不起來的問題? 要訣:增加摩擦的成分,讓力量從腳下傳上來 針對這種情況,基本是在拉球動作有幾點問題: 第一是前后的發力成分更多,上下很少,對于打基礎階段而言,摩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前后多于上下的話,撞擊的成分肯定會多于摩擦,也就難以造出足夠的弧線。 第二是上下半身沒有力量的傳導,主要反映在雙腿站得比較直,發力比較僵硬,而且比較愣,出球命中率不
怎樣接好帶側旋的發球? 要訣:要通過盯對方的動作提高判斷能力 一般而言,側下旋可以當做下旋去處理,側上旋可以當成不轉去處理,不過有的人在于技術,有的人技術有,而在于判斷。因為對于帶有側旋的球而言,從反應上基本都是“蒙”著接。 這個問題一旦被對手發現,那后果是比較致命的,對方會抓住你這一個短板頻繁地施壓,一直到比賽結束,要解決接發球問題,首先要提高的是判斷
如何提高反手攻球質量? 要訣:不能光擋或碰,要加入主動做功 打反手擊球動作不能“被動”,也就是不能完全依靠對方的球撞到自己球板再反彈回去,缺乏主動控制。如果打起實戰來,這種光靠擋或碰的動作只是單純的防守,而且是對方很喜歡的節奏,很容易吃虧。因此在平時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學會加入主動做功,把球打出自己的質量。 所謂基本功,一定要把球板和球之間的觸感體驗得足夠實,
要訣:身體重心要趴下去,前臂向前送球 想要把球搓轉有兩個要點,分別是發力方式和觸球部位。 搓球時重心不要太高,也就是身體站得太直,腳向前伸得不夠,上半身向前趴得也不夠,沒有做出搓球的基本動作框架,所以根本無法保證搓球的實效性。 搓球前,身體一定要動起來,用最快的步法保證腳下和手臂探進臺內,球拍不能拿得太直,拍頭不能翹著,那樣很容易變成直來直去地“杵”
要訣:抓住來球落臺后的起跳點擊球 針對應對高吊弧圈球時主要有兩個問題,很多業余球友在實戰中也有類似情況: 第一是看見來球弧線較高時就下意識跟著抬肩架肘,等球跳起來再做動作,這種情況下來球的旋轉會充分釋放,不好管得住,很容易出界。 第二是自己的引手動作過大,錯過了最佳的擊球時機,越晚手臂會越甩,上臺率就越低。建議馬同學在改進時縮小動作幅度,不用發力擊球,只要手腕
要訣:手位高于來球,體會卸力效果 打球時長膠磕的動作不能從上往下拽,因為這和平時的握板方式有很大關系。通常來講,使用長膠非常需要寸勁兒和手感,握板不能過于僵硬,而且擊球時手腕不能翹著,避免讓球板出現上下直立的狀態。 面對對方的進攻,特別是弧圈球,用長膠磕有一個動作前提,即手位一定要拿得比來球高,這樣才方便用自己的力去合上來球彈起的力,從而釋放膠粒怪異的性能。另外,所謂
要訣:根據來球旋轉調板形,注重食指發力 準備挑打時,我們的球拍最好放得比來球更低一些,因為手位比較低的話,實在不好挑還可以變成擺短或劈長,一旦手位過高,發力方向就很難調整,甚至會變成往下摁,會造成下網的危險。 觸球時,注意板形不要前傾,如果來球不太轉或是上旋的話,這樣的板形尚可接受,如果來球下旋較強的話,板形一定要立起來,甚至稍微后仰一些。 挑打是一項臺內技術,上步必須